今天是四月五號,18年的清明節。每到清明總是時不時憶起杜牧的《清明》詩句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這首詩引起了多少人內心的感動。清明不僅僅是一個寄托哀思與回憶的日子,也是一個踏青游玩的好時節。
清明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之一,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。公歷4月4至6日,太陽到達黃經15°時為清明節氣。清明是一個節氣,預示著氣溫將會升高、雨量開始增多,正是耕種農田的好時候。在清明前后,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,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度;清明節又叫踏青節,在仲春與暮春之交。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,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。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
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、掃墓,還有踏青、蕩秋千、蹴鞠、打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。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,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,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,來鍛煉身體。清明節,民間忌使針,忌洗衣,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。傍晚以前,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,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。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節日,我國面積廣闊,不同的地區城市有著自己的清明節氣的習俗和特征,例如在飲食方面,像上海一些地方吃青團。
清明節承載著對先人的思念,同時也讓我們思考生活的意義,更好的活著。清明節又是一個大家庭團聚的日子,重溫親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