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我國缺硒面積龐大,人們對硒普遍認識的缺乏的現象來分析,可以用一個老套的成語概括:觸目驚心。中國無疑是一個貧硒大國,翻開中國硒分布圖——在地表面硒分布極不均衡,特別是從東北到西南的45個省市自治區的部分構成了“貧硒地帶”,東北、東部沿海、華北、華南、華中、西北、西南是廣大的缺硒帶。還有蘇、皖、魯、寧、甘、新等省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也相對貧硒。大部分地區食物中硒含量在0.22ppm以下,東南沿海是我國富硒地區,也只有0.1ppm,是聯合國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限。

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缺硒,中國是“重災區”之一。上個世紀60年代,我國政府和營養學及微量元素研究專家對10多個省區310個病區進行補硒,使流行于缺硒地區的克山病得到控制,可見我國缺硒范圍之廣和程度之深。
1982年我國“營養學報”上首次公開披露:我國有72%地區屬于缺硒或低硒地區,2/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攝入不足。
通過調查發現,我國缺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:
其一、環境缺硒,環境土壤缺硒,導致低硒植物的產生,造成低硒水平食品鏈,從而引發人體缺硒;
其二、環境污染,由于工業污染、酸雨等原因,大量的二氧化硫會與硒化合物反應,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元素硒,外加某些現代化種植方式,使食品鏈中硒在不斷下降,造成人體缺硒;
其三、飲食習慣影響人體對硒的吸收,并且高脂肪食物可造成人體硒吸收量下降并降低硒的抗癌作用,人類不能從正常飲食中得到足夠的硒,這是因為地殼中硒的含量十分稀微,大氣及工業污染進一步破壞植物對硒的吸收利用,使得人類缺硒狀態日益嚴重;
其四、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人體缺硒。
硒狀況受到關注在1980年證實克山病大骨節病與地方性缺硒有關之后。我國科學家接連對我國1094個縣市(約占全國一半)的土壤樣品的硒含量進行了測定,測定結果顯示:中國是個缺硒的國家。達到國際公布的正常臨界值0.1 mg/kg 的縣只有1/3,即我國2/3地區屬缺硒地區。其中含量≤0.02 mg/kg 的占29%,為嚴重缺硒地區。
營養學專家經過反復實驗得出,人體中血硒的含量標準值為0.1 μg/g,低于此值就會發生缺硒癥。而我國有29%的地區人均含硒量在0.02ppm以下,定為極度缺硒地區,有43%的地區人體含硒值在0.03—0.04ppm之間,為缺硒地區,換而言之,我國有72%的地區共15個省區受到缺硒的威脅。
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,缺硒是萬萬不能行的。我國如今缺硒情況刻不容緩,正確合理補硒才是王道。(內容來源網絡,僅供參考,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刪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