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味子是是生活中特別常見的中藥材,它是一種野生植物的果實,都在每年秋天成熟,而且這種植物果實成熟后具有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等5種味道人們依據它的這個特性把它定名為五味子。今天?我們來聊聊?五味子?。
《唐本草》:“五味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有咸味,此則五味具也。”
從外形性狀鑒別,北五味子表面紅色、紫紅色或暗紅色,而南五味子(即植物華中五味子的果實)直徑較小,表面色較北五味暗,呈棕紅色至暗棕色、干癟,皺縮。
《本草?綱目》:“五味,今有南北之分,南產者色紅,北產者色黑。入滋補藥,必用北產者乃良。”
中醫
五味子入藥歷史悠久,自晉代起便有相關的炮制方法記載。五味子?多于?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,曬干或蒸后曬干,除去果梗和雜質而得。
中藥五味子果肉氣微,味酸;種子破碎后有香氣,味辛、微苦。以粒大,色紅,肉厚,有光澤,顯油潤者為佳。生用,或照醋蒸法蒸至黑色,干燥后用,用時搗碎。其實除了生五味子和?醋五味子兩種以外,還有酒五味子、蜜五味子較常見。
中醫?認為?五味子?性溫,味酸、甘。歸肺經、心經、腎經。它?具有?收斂固澀、益氣生津、補腎寧心的功效?。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。煎服,2~6g。但凡表邪未解,內有實熱,咳嗽初起,麻疹初期,均不宜用。
表邪未解,內有實熱,咳嗽初起,麻疹初發者忌服五味子。另外,五味子服用過量或使用不當可出現腹部不適,胃部燒灼、冷酸、胃痛,或食欲減退等中毒癥狀,應停用。還有就是如果用五味子而出現過敏反應,應立即停藥,并用抗過敏藥治療。
五味子所治之證,《傷寒》僅言咳逆,《金匱要略》則兼言上氣,如射干麻黃湯之 “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”,小青龍加石膏湯之 “肺脹,咳逆,上氣,煩躁而喘”也。夫傷寒有傷寒之關鍵,無論其為太陽、少陽、少陰,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、干姜。雜證自有雜證之體裁,即 “咳而脈浮,厚樸麻黃湯主之”一語,已通概全書大旨,試觀 《金匱要略》中有脈沉而用五味子者否?蓋五味子原只能收陽中之陰氣,余則皆非所宜,故收陰中之陽氣者,必以附子、干姜。收陰氣者,必以地黃、阿膠。收陽中之陽氣者,必以龍骨、牡蠣。
現代藥理
五味子主要具有鎮靜,催眠,影響記憶力,保護神經細胞,抗衰老,抗氧化,抗缺氧,耐疲勞,保護心肌,抗心肌缺血,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,促進免疫,抗腫瘤,增敏,抗突變,保護肝臟,抗肝纖維化,抗硅沉著病,促進成骨細胞增殖,保護腎臟,促進生殖,抑菌,調整腸道菌群,降血糖,降脂減肥,鎮痛等作用。
(內容來源網絡,僅供參考,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刪除)